白族种植花草 白族的民居 2024-08-28 21:56:13 0 0 一、苗族的“增岁树”是一种什么习俗我国少数民族的绿化习俗侗族的“女儿树”聚居贵州的侗族,每当家里生了女孩子,就要在房前屋后种上几十或上百株树,称为“女儿树”,待孩子长大结婚时,这些树便是新婚夫妇的家产。景颇族的“龙竹”云南德宏自治州的景颇族,每当新建的竹楼落成时,人们不仅敲响脚鼓祝贺,还要在竹楼周围种植几蓬龙竹,使山寨苍翠碧绿。傣族的“定居树”傣族每迁到一个新的寨子居住,都要在自己新居处种树,让它生根、开花、结果。哈尼族的“龙树”云南红河畔的哈尼族,每年春天林木萌发时,要举行祭“龙树”活动,他们认为森林是哺育人类的“阿妈”。因此祭龙树时,要泼吉祥水,祝愿五谷丰登,美满幸福。阿昌族的“花草”云南梁河阿昌族是个爱花的民族,他们把花草视为吉祥象征,他们的住房周围都栽满了各种绚丽的花草。黎族的“合欢树”海南岛的黎族,男女青年订婚时,女方赠男方两棵“订婚树”;生子时,外公外婆给外孙栽植两棵“满月树”。这些树人们称为“合欢树”。苗族的“增岁树”湖南湘西的苗族,不论谁家生了孩子,都必须种一株树,以后每赠一岁种一棵,结婚时男女双方就把这些树木作为家产。白族的“山茶”云南大理地区的白族喜爱在自家周围栽种茶花,他们认为茶花能代表赤诚的心。二、各种特色的民居1、蒙古包以蒙古包这一名称闻名于世的一种建筑形式,是亚洲游牧民族的一大创举。这一居屋的早期形式可能曾被更早的亚细亚游牧民族所使用,后来许多游牧民族或长或短地使用过它或类似于它的住屋。2、四合院四合院,又称四合房,是中国的一种传统合院式建筑,其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故名四合院。四合院就是三合院前面又加门房的屋舍来封闭。若呈“口”字形的称为一进院落;“日”字形的称为二进院落;“目”字形的称为三进院落。一般而言,大宅院中,第一进为门屋,第二进是厅堂,第三进或后进为私室或闺房,是妇女或眷属的活动空间,一般人不得随意进入,难怪古人有诗云:“庭院深深深几许”。庭院越深,越不得窥其堂奥。3、石库门建筑石库门是一种融汇了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民居特点的新型建筑,是具中国特色的居民住宅。上海的旧弄堂一般是石库门建筑,它起源于太平天国起义时期,当时的战乱迫使江浙一带的富商、地主、官绅纷纷举家拥入租界寻求庇护,外国的房产商乘机大量修建住宅。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围合仍是上海住宅的主要特征,但不再讲究雕刻,而是追求简约,多进改为单进,中西合璧的石库门住宅应运而生。这种建筑大量的吸收了江南地区民居的式样,以石头做门框,以乌漆实心厚木做门扇,这种建筑因此得名“石库门”。4、窑洞窑洞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这一“穴居式”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窑洞广泛分布于黄土高原的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内蒙古、甘肃以及宁夏等省。在中国陕甘宁地区,黄土层非常厚,有的厚达几十公里,中国人民创造性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凿洞而居,创造了被称为绿色建筑的窑洞建筑。窑洞一般有靠崖式窑洞,下沉式窑洞、独立式等形式,其中靠山窑应用较多。5、藏族民居藏族民居极具特色,藏南谷地的碉房、藏北牧区的帐房、雅鲁藏布江流域林区的木构建筑各有特色。藏族民居在注意防寒、防风、防震的同时,也采用开辟风门,设置天井、天窗等方法,较好地解决了气候、地理等自然环境不利因素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达到通风、采暖的效果。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蒙古包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四合院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石库门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窑洞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藏族民居三、白族的民居白族民居:“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白族的住宅,因各地区的自然环境和技术水平不同,创造出多种多样的房屋形式。高寒山区的白族人民多居住单间或两间相连的“垛木房”或“竹篱笆房”。坝区白族人民多住土木结构的瓦房。其布局则采取“三房一照壁”和“一正两耳”或“四合五天井”等形式,院落宽敞,阳光充足。多数人家还设有花坛,种植山茶、石榴、挂花、香橡等花木,花草芬劳四溢,环境优美舒适。白族人民十分重视照壁、门楼的建筑。照壁用白灰粉刷,由名人题写“万紫干红”、“旭日东异”或“福”、“寿”等象征吉祥如意的大宇。四周山墙也一样彩画着各种山水、花鸟、虫鱼图案,每个角落的装饰都很讲究,给人以生动活泼、均匀对称、和谐优美的感觉。面富于独特风格的门楼,其建筑装横更倾注了白族人民的艺术智慧。一般都是斗拱重叠,飞搪串角,附以泥塑、木雕、石刻、凸花青砖、大理石等组合的立体图案,。其造型之优美,结构之严谨,可与内地殿阁婉美。许多门扇是由钱空三层的花、鸟、虫、鱼、人物等以及浮雕图案所组成,显得玲现剔透、精巧优美。有的门楼、隔扇不用一颗铁钉,仅以凿出卯眼相接,却十分坚固牢实。所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白族人民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水平。白族的住宅建筑多为砖木结构的瓦房,平面结构多以“三房一照壁”为主,少数富裕人家也有“四合五天井”的布局。两种建筑形式的屋面均用筒板瓦覆盖,前面重檐,形成前出廊的格局。“排架”(以一排柱子为主的屋架叫排架)承重,四柱落地。左右后三方用土基墙围护,前面及中间用木板为隔,山墙到顶,屋面挑出的(建筑上叫“悬山”)较山墙直出屋面的(建筑上叫“硬山”)为多。“硬山”构造有防止邻居火灾波及的作用。在“排架”间和楼板照面枋的下面,前后均有一根通穿的机,当地叫做“穿枋”,它把整所房子的“排架”联成一个整体,与照面枋、檐口挂访和落地桥相互作用之后,增强了抗震能力。大理是个多风地区,每年出现大风口数既多,风力又强,尤以下关一带,最大风速可达12级(即每秒钟风速在40米左右)。这种劲风,在我国内陆是很罕见的。在与自然作斗争中,白族劳动人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常年多是偏西的风向,他们就将主房的布局坐西向东,门窗都开在向东那面,风从屋后吹来,自然不易进入室内。对于从其他方向吹来的风,就由四合院或“三房一照壁”的平面组合形式来解决。白族建筑的照壁比较高大,主房、厢房和厅房一般是层高均等,不分主次,充分起到互为屏障的作用。由于从房屋坐向,平面组合到立面处理,都为避风步步筑防,所以并不为劲风所烦扰。此外,充分利用当地盛产的鹅卵石来砌墙,也是白族建筑的一大特色。有关使用大量卵石来建造南诏国太和城的建筑,早在1000多年前的《蛮书》曾有这样的记载说:“……老陌皆垒石为之,高丈余,连延数里不断”。千百年来,白族劳动人民由于长期使用卵石筑屋的结果,一方面积累了一套传统的砌筑经验,另一方面又处理了每年从苍山十八溪随山洪冲下积存的大量卵石。当地流传的一首民谚说:“鹅卵石砌墙不会倒”。这是赞誉白族建筑聪明和智慧的生动写照。四、白族的风俗特色有哪些白族的文化特色显著,其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是其对白色的偏爱,这一偏好体现在服饰、建筑等方面,白色在白族文化中象征着高贵与纯洁。传统的白族民居采用土木结构,并以瓦覆顶,这种建筑风格既实用又具有民族特色。白族人喜欢在庭院中种植花草,尤其是陆英花,它不仅是观赏植物,也具有药用价值。在饮食文化方面,白族人的餐桌上常见的是稻米饭,同时也会食用小麦面食。山区白族人则以玉米和荞麦为主食。他们的口味偏爱酸辣,而且喜欢食用凉菜,烤茶是他们日常饮品中的佼佼者。作为中国的第15大少数民族,白族主要分布于云南、贵州、湖南等省份,尤其是云南省的大理白族自治州,那里的白族人口密度最高。除了云南,四川省、重庆市等地也有白族人口的分布。白族在艺术领域有着独特的造诣,其建筑、雕刻和绘画艺术在历史上享有盛誉,名扬中外。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白族与周边民族交流互动,共同创造了辉煌的经济和文化成就。 收藏(0)